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24 (第2/3页)
舞,三是体态。” 西施只具备了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手,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父鬻薪,母浣纱”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生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诸暨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1986年,诸暨请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在诸暨火车站创作西施塑像;同时,还刷新了浣江边王羲之所题的‘浣纱’两字的摩崖石刻。 美女西施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西施故里就在诸暨市城南苎萝山下,浣纱江畔。西施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当时诸暨乃越国都城(后迁会稽)公元494年吴越交战,越败于吴,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勾践归国后,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美人记”几经寻觅,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父鬻薪,母浣纱”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勾践选到西施后,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从此沉缅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国却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吴国。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下修建了西施殿。 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于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经过设计者的精心搭配,合理利用,无疑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景点门楼外观象座牌坊,四根一组的青石圆柱中间是三扇朱红油漆拱形大门,给人以古朴凝重的感觉。作为主体建筑的西施殿,综合吸取了传统宫殿和民间宗祠的构筑手法,把主殿台基抬高,殿前以拱桥为主轴,并配置水池和东西侧厢,这种结构既保证了主殿的体量,又不至于呆板,起承开合多变化,高低错落有层次,大殿内的西施像(底座高80厘米,像高280厘米)神态娴雅,端坐在浣石上。 西施殿右侧正对门楼的建筑是古越台,台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着越王勾践和他的两位谋臣文种、范蠡;下层是“西施行”故事展馆。与西施殿遥遥相对的郑旦亭是为纪念与西施同入吴的美女郑旦而建。西子碑廊在郑旦亭左侧,依山就势而建,历代文人墨客为西施题写的诗句和古今中外画家创作的各种西施画像都一一刻了碑罗列在此;碑廊尽处便是整个景区的最高点,浣纱江和对岸的郑旦故里─鸬鹚湾村皆在眼前了。穿过新建的香榧馆、珍珠馆,出门从浣纱亭拾级而下就到浣纱石了,相传当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纱的,历经2500年风雨沧桑,昔日风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书的“浣纱”二字却依然在目西施咏——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