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87 (第2/2页)
r>张洮觉得应该叫“武宗”,理由如下:皇帝虽然一直文弱,性情仁厚,但是他在位期间最大的功绩,是坚持出兵北项,一举解决了困扰后明近百年的边患。使边境百姓,都过上了安宁的日子,又因为大力倡导研制新型军械,间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如今闽东铸造所的科技成果,部分发展到民用,rou眼可见前景很好。而且皇帝本人,在各种事情上,都是有商有量,处处容让,只有打北项这件事,铁了心一定要办,还给他办成了。可见在他心里,此事确实非同小可。所以我等一定要遵循他的愿望,把他的庙号,定为“武宗”,若他在天上有知(等等,皇帝还没死),一定也会很欣慰。何烨觉得,必须叫“仁宗”。他没有张洮这么摆事实讲观点,只是死倔在那里,认为如果不用“仁”这个字,那也没有别的字配得上他了。要朱凌锶自己来说,叫什么都无所谓。文武宣仁高明,都是好字,用得上这些的皇帝,大多是数得出的有道明君。不过也有一小撮政绩不怎样的皇帝同行,被人强行冠以这样的字眼,意在讽刺。不过反正是被后人强加的,本人倒是用不着心虚嘛。生前身后名。无论怎样高华卓越的个人功绩,经受过时间的洗礼,大部分都会在历史的图书馆里落灰。群众最津津乐道的,也是电视里最爱播的,反而是帝王野史,宫闱秘谈。所以对于朱凌锶而言,庙号叫什么都随便,有一个就行,朕不挑,诸位爱卿费心了,哈哈哈哈。无奈阁臣们听不见皇帝冥冥之中内心的OS,反而是愈加严肃地争论起了这个问题。罗维敏是支持“武宗”的,毕竟他是兵部尚书,又是主张对北项出兵的中坚分子,于情于理,都要投这一票。周斟虽然没入阁,但是此等议礼大事,礼部尚书的意见也很有参考价值,他就觉得该是“仁宗”,理由和何烨一样,而且觉得假如定为“武宗”,会影响后人对皇帝的形象理解。一时间僵持不下。万般无奈之下,还是要把百事不管的谢大人请来,谢靖垂着眉目听他们说完,说了一句,“仁,”又说,“皇上还够不上仁宗吗?”他声调听来,几分疲惫,几分无奈。张洮听了,回想起皇帝对自己的多番优待,长叹一口气,说,“那就仁宗吧。”接下来何烨跟大家汇报一下皇陵的进展情况,工部那边传来消息,令人遗憾的是,到现在也还是没完全修好。张洮就怒了,骂了工部,又骂了何烨几句,都怪他抠抠索索,舍不得给钱,一个皇陵,到现在都修不好。何烨也是心里苦,先帝在时国库空虚,皇帝登基以来,一年一年,慢慢积攒,又因为休养生息,赋税本来就不高,好不容易攒了些,隆嘉十二年对北项出兵,全都花得差不多了。而且他也没想到,皇陵这么快就用得上啊。张洮骂着骂着,似是也想到这一节,皇帝的年纪,和他最大的孙子差不多,不禁悲从中来,“到今年也才二十四,”忽然止不住,老泪纵横。旁人见他一哭,也都心酸不已,一时间这书房之中,几个隆嘉朝的柄国重器,聚在一起,小声啜泣,只谢靖一个人,不为所动。他神情从十多天前起,就是这幅模样,无悲无